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是國家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收入的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和工業化發展的結果,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理論支撐、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社會制度及經濟發展模式、水平等因素的差異性和一國發展需要,不同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會存在差別。不過,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中借鑒合理成分從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兩國社保的起源
1984年,為適應國有企業改革的迫切需要,以企業退休費用社會統籌試點為起點,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展開。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也相繼進行了改革。在傳統社會保障制度下依托單位實施、與單位福利相混同的社會福利逐步從企業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特別需要關懷的人群提供的社會援助,單位內部的福利設施也逐步實現社會化。同時,國家規范了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并針對城鄉全體居民建立了社會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9年首先在城市建立,2007年擴展到農村地區;城市醫療救助制度于2005年開始試點,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而美國的社保制度的建立是在30年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國引起了人們對老年生活的普遍關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老年人生活處于最困難境地,社會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羅斯福成立了經濟保險委員會,1936年公布了社會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傷殘保險和老年配偶養老保險。經過幾年準備。在積累了一大筆基金后,于1942年付諸實施,開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戰中沒有新的變動。50年代經濟有了很大發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醫療保險,1972年又增加了殘廢者醫療保險。經過50多年的逐步發展與健全,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兩國社保內容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包括兩部分:一是完全由國家財政支撐的項目,包括對社會脆弱群體的救助、對軍人及軍烈屬的優撫安置、對無依靠的孤老殘幼以及對社會大眾舉辦的社會福利和相關社區服務,這部分完全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范疇;第二是由用人單位、職工交費以及由國家給予適當補助的三方共同籌資的項目,包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等,這些都屬于社會保險的范疇,其中養老和醫療保險是個人帳戶和社會統籌結合,其他三項屬于完全統籌項目。
美國的社會保障項目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社會保險,一類是福利補助。社會保險主要有四類:老年保險 其資金來自雇員和雇主交納的社會保障稅;養老金的發放數額分為三個檔次;目前全美有95%的在業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強制性的失業保險 其規定企業的雇主按每個雇員年工資3%的稅率向政府交納失業保險稅,其中2.7%留給州里作為失業保險基金,另0.3%上交聯邦政府作為管理費;失業救濟金的發放不是面對所有的失業人員,而是“按條件發放”。 醫療保險 其種類極多,數千家保險公司中的每一家都能提供許多種醫療或健康保險。 特殊的傷殘保險 其種類很多,“社會安全殘障權利”,是一項重要內容。美國的福利補助是幫助貧困階層維持最低生活水平和享有某些權益、帶有社會救濟性質的社會福利。這里所說的某些權益主要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福利補助的經費是從政府一般收入中開支。政府提供的關于現金和實物補助的福利項目多達70多項。
社保給兩國帶來的益處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作用。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使億萬國民在各種災禍及貧困面前免除了生存危機。這正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一是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二是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三是人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四是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力地維系和潤滑著市場經濟的運行,成為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社會保障制度對美國社會經濟發揮了以下積極作用:一是維護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促進社會生產率穩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美國經濟的運行狀況,如通過強制性保險和補助性救濟及工作性培訓使勞動力得到保護并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變化。二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此外,美國的公共年金計劃促進了基金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發展,成為社會保障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典范。
兩國社保的不足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實現社會正義和公平等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當前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過程中還面臨很多問題: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還比較低,只相當于低收入國家水平。二、在實行個人帳戶過程中個人帳戶的空帳問題,這可能導致若干年后養老保險金的支付危機。三、就業與失業問題嚴重。四、城鎮的貧困人口問題,兩極分化嚴重。五、農村的養老保障問題還未解決。六、社會保障未形成統一的管理體制,造成管理成本的加大和各自為政局面的出現。
由于歷屆美國政府推行各有特色的社會保障政策中的問題的交錯和累積,出現了90年代以來更加積重難返的困境。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日益凸現的三大危機上:一是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加重了社會福利保障赤字帶來寅吃卯糧的財源危機;二是社會福利的某些不當保障加劇了家庭關系的維系危機;三是老齡化趨勢的發展導致社會福利老年退休金保障的支付危機。四是政府理財,效率低下。五是“大鍋飯”總是不夠吃的。領取福利的人難免得寸進尺,而政府為了提高民望,也往往樂善好施,結果導致政府在退休福利保障方面的開支與日俱增,難以為繼。
美國社保給中國的啟示
首先我們要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美國的社保制度雖然有缺陷,但是比我國的社保制度要完善健全很多,基本上來說他們的社保水平不是我們國家現狀所能提供的,比如他們公民看病是免費的,也許有很多國人向往美國就是因為他們的高福利待遇吧。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經濟制度,屬于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則社會保障的項目更齊全、覆蓋面更廣、保障標準更高,這也是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水平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水平的根本原因。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背景和理論基礎(凱恩斯有效管理理論基礎)之上的,也是和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從總體上看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其國家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多年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我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美國社保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四點:一、明確指導思想。首先,應以馬克思關于社會總產品分配的學說為理論依據,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和“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基金,總之,現在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就是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其次,應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等為指導思想。二、擴大社會保障范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總結美國的經驗教訓,我們發現,當社會保障水平限制在經濟發展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時,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兩者是良性互動的,而當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超過經濟增長時,社會保障就會引發財務危機,損害了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障只能實行“廣覆蓋,低水平”,并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相應提高,但是有一個逐漸推進的過程。三、完善社會保障負擔模式。在社會保障領域,主張國家負責與個人負責并重,走國家和市場共同負擔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國家、非政府機構和個人共同參與提供保障,國家提供非普遍的社會服務,幫助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提倡發展私人的和志愿的福利事業作為補充,引進競爭機制和消費者選擇福利服務的自由。四、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功能。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功能。社會保障制度保護了社會弱勢群體,具有社會穩定功能,還可充當需求管理工具,以及通過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管理推動資本形成和經濟增長,發揮經濟發展功能。因此,改革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須充分發揮上述兩重功能。